【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字
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需要我们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首先,材料一中孔子的话强调了人应该有所畏惧,即敬畏天命、大人和圣人言。这种敬畏之心是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和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而这里的“畏”并非畏缩不前或胆小怕事,而是倡导人们要保持敬畏精神。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快。这个世界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敬畏的事物和规律,只有懂得取舍和适可而止,才能避免为所欲为和道听途说。
另一方面,材料二中王安石的话则表达了与孔子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天象变异不足惧,祖宗成规不足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也不足恤。这启示我们要勇于突破旧俗,具有创新意识,不要被世俗言论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坚持。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和王安石的观点各有侧重。孔子强调敬畏之心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有所畏惧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而王安石则主张不畏惧外界的变幻和议论,勇于创新和突破。这两种观点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需要保持敬畏之心,也要勇于面对挑战和突破自我。
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首先提出人应有所畏、有所不畏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证分析,阐述畏与不畏的相辅相成关系。我们可以认为,心有所畏能让我们在准则中找到真正的自由,活出真实的自我;而在创新开拓的路上则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通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应该如何平衡畏与不畏的关系。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结论:既要有所畏惧,也要具有无畏的精神。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言行中成为真正的君子,同时在生活中勇于创新。
【立意】
1.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生命。
2.要有无畏的精神,不惧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
3.做心存敬畏又能勇于开拓的时代新人。
【作文题目建议】
1. 心怀敬畏,行无畏之路:勇往直前的时代新篇章
2. 开拓创新,不畏艰难:敬畏之心引领我们前行
3. 敬畏与开拓:新时代年轻人的双重使命
【考场优秀作文欣赏】
敬畏与开拓,新时代年轻人的使命
高三(1) 周兴发
在春意盎然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负着敬畏与开拓的双重使命,正如一只矫健的雄鹰,既要仰望蓝天,又要俯瞰大地。我们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用智慧的羽翼触摸世界的脉搏,用青春的热血书写时代的华章。
敬畏,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对知识的敬仰。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应对这份来之不易的遗产心怀敬畏。敬畏不是畏惧,而是对前人智慧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望。在敬畏中,我们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开拓,是我们对未来的担当,对梦想的追求。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开拓不是盲目,而是以创新的思维和坚韧的毅力,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在开拓中,我们实现价值,创造辉煌。
敬畏与开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只有心怀敬畏,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只有勇于开拓,我们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敬畏是开拓的基石,开拓是敬畏的目标。只有将敬畏与开拓融为一体,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和知识,以开拓之志担当未来和梦想。我们要以实干践行使命,以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以青春之我,担当时代之责;以梦想之我,拥抱未来之梦。在敬畏与开拓的道路上,我们必将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
面对未来,我们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决心。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思考,去洞察世界的奥秘,去探寻生命的真谛。我们要用双手去拥抱明天的太阳,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的舞台。在敬畏与开拓中前行,我们将书写更加辉煌的新时代华章!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必将在敬畏与开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名师点评】
在议论文“敬畏与开拓:新时代年轻人的双重使命”中,作者深刻地探讨了敬畏与开拓之间的平衡关系,并指出它们是新时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双重使命。文章以清晰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丰富的例证,阐述了敬畏对于保持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以及开拓对于创新和进步的必要性。
作者强调,只有在敬畏的基础上开拓,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稳健的步伐。整篇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
然而,文章在论述敬畏和开拓的关系时,可能略显抽象和笼统,未能充分展现出两者的具体联系和互动。
此外,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平衡敬畏与开拓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文章也未给出足够的探讨。
因此,如果作者能够在未来的写作中,更加具体地阐述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应用,将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总体来说,这篇议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意义,但在论述的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敬畏与开拓关系的读者来说,这篇文章是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