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文章结合人民日报近日刊登的一篇稿件,剖析了写好风貌性通讯的要点:一是要以实例为支撑;二是白描手法说人、叙事;三是尽量引用带有泥土味的语言。
文章还对“点面关系”问题进行阐释:写“面”不空写、用“点”来支撑;写“点”往“实”里写、为“面”来服务。
20**年*月**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出长篇通讯“万里江山更加多姿多彩”。该篇通讯以白描写作手法,用带有泥土味的语言,从看山、看水、看林、看田、看湖、看草、看沙7个切片,展现了万里江山更加多姿多彩的壮美画卷。
从通讯分类角度看,这篇通讯属于风貌性通讯。细细品味,其写作手法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们就此进行一番剖析。
一、风貌性通讯,要以实例为支撑。
在有些人看来,写风貌性通讯,无非把“面上的情况”用生动文字描述一番即可。
其实这是表面上看问题。
风貌性通讯不同于人物通讯,也有别于工作通讯,它需要对“面上的情况”进行一番描述。但这种描述不是简单地写点皮毛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说明。换言之,也就是要以实际的生动例子来支撑。
“万里江山更加多姿多彩”这篇风貌性通讯,写的是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但在具体写作中,记者们议定,要在“看山、看水、看林、看田、看湖、看草、看沙”这个7个切片中,各选一个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实例来下笔。
于是——
在“看山”片中,以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智能管理为典型,写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在“看水”片中,以贵州乌江全流域协同治理为典型,写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
在“看林”片中,以黑龙江伊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典型,写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
在“看田”片中,以吉林梨树推行保护性耕作为典型,写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故事。
在“看湖”片中,以云南洱海水生态向好为典型,讲述景美客自来的故事。
在“看草”片中,以宁夏闽宁镇延伸菌草产业链为典型,阐述“幸福草”也是“生态草”的道理。
在“看沙”片中,以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接力为典型,讲治沙植绿科学管护的经验。
在这个7个切片中,每一个切片都有一个鲜活的实例,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收获满满。
二、白描手法说人、叙事。
一个切片中写一个典型,难度较大。因为不能展开写,只能写其中的精彩瞬间。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这篇通讯的经验是:用白描手法说人、叙事。
如:
看 林
黑龙江伊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发展林下经济
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腹地,林海莽莽。
林中穿行,清风拂过树梢,一阵泥土香袭来。仰头看,红松、云杉、核桃楸拔地参天,人参苗、刺五加、五味子疏密有致,均匀散布在山间。(批注:描写环境,文字简洁。)
山林间跳动着一抹抹“迷彩绿”。(批注:这句话写得形象。)仔细一瞧,溪水林场副场长张茂林正带领护林小班日常巡护呢!每周两至三次,防盗伐滥伐、防非法捕猎、防火种进山……
“一年年上山护林,对这些林子早就感情很深了。”说话间,张茂林发现一棵松树松针干黄脱落,打开手机APP拍照标注,信息随即被传送到龙江林草大数据中心伊春森工应用分中心和伊春森工森林防灭火调度指挥中心。(批注:有话、有动作,具体生动。)
......
张茂林的妻子李凤娥,是森林抚育的一把好手——背上镰刀,除草割蔓,一天能抚育两三亩地。夫妻俩习惯了守林护林的日子,没想到近些年,还经营起了“甜蜜”产业——2017年,溪水林场修建起130座大棚,引进了香瓜种植新技术,他们带头承包4座。“将近一半的瓜,都能在家门口卖出去。”李凤娥说。
从“一林独大”到“多业并举”,林区人捧起了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的“新饭碗”。(批注:写一个具体实例,说明林区的工作生活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尽量带有泥土味的语言。
用白描手法说人、叙事,还需要尽量带有泥土味的语言。这样才能做到真实、生动。
“一年年上山护林,对这些林子早就感情很深了。”
“将近一半的瓜,都能在家门口卖出去。”李凤娥说。
刘养顺的儿子刘同涛一边翻炒着林场自产的黑木耳,一边说:“环境好了,才能引来更多游客。政策好了,让咱老林区也走出了新路子。”
这些带有泥土味的语言,生动活泼,看了之后令人信服。
四、处理好“点面关系”是关键。
写这篇通讯的几位记者谈体会说,写风貌性通讯,其实并不难,处理好“点面”关系是关键。
这话道出了写风貌性通讯的真谛。
从这篇通讯来看,7个切片,7个典型。这“山、水、林、田、湖、草、沙”7个切片,每个切片下各选一个典型。这样一个设计,解决了“点和面”的问题。即写“面”不空写、用“点”来支撑;写“点”往“实”里写、为“面”来服务。如此这般写来,充分反映“万里江山多姿多彩的壮美画卷”。
风貌性通讯是媒体上常见的一种体裁,但要将其写好、形成不错的传播效果,需要记者多下些气力。在选取素材上、在“点面关系”上、在文字表达上这些方面,慎之又慎,宁肯“慢一点”,也不要图快。只有这样,才能把风貌性通讯写好、写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