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佛肇穗莞
调查珠江水质
地球上水体面积占7成,可谓“水球”,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缺乏。广东水资源丰富,珠江是广东人民的母亲河,滋养着南粤大地。但如今,内河涌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珠江水质如何?污染情况严不严重?如何治理内河涌污染?如何利用江河发展产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解答这些问题,小作家们用一周的时间,行走珠三角实地调研。
小作家们先后来到肇庆、佛山、广州、东莞等地。前往肇庆羚羊峡、三水北江、广州珠江、东莞虎门入海口,取水样检测水质变化,关注饮用水安全;参观三水河涌,了解内河涌治理情况,探访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关注污水处理;体验珠江夜游,参观三水水都饮料基地企业,为水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小作家们行走中,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脑思考、用笔记录,了解珠江水系水质情况,调查身边的河涌污染状况,向环保专家学习环保知识,了解水污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我建议不要在江边建设工厂,不能往江里扔垃圾,不能再让江河受到污染。”小作家李月瑩说,大家一起珍惜用水,爱护水资源,就像爱护我们自身一样。
实地收集素材
撰写调研报告
行走中,小作家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拿出笔和本,随时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并积极主动采访村民或工作人员。在肇庆烂柯山下,小作家们采访当地居民,了解烂柯山水源保护的情况;在三水大棉涌凤凰公园段,小作家们围着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了解大棉涌治理措施;在广州东濠涌博物馆,记录下东濠涌治理历史,并采访工作人员,了解东濠涌治理经验。
调研期间,每天晚上,小作家们都会抽空梳理素材,并形成一段一段的文字,供撰写环保调研报告使用。正是有了丰富的素材,调研报告这顿“大餐”有了原材料,接下来就是分工合作,共同烹制“美食”了。
在小作家们的共同合作下,一份字数达1.5万字的环保调研报告出炉,题为《调研珠江水 关爱母亲河——2016年佛山日报小记者俱乐部关于珠江母亲河调研报告》。该报告分为三个主题:饮用水安全、污水处理和水产业。该报告描述了调研的过程,并分析所收集的材料,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调研和撰写报告,小作家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对比大棉涌上下游水质的情况,小作家陈彦伊很有感触地说:“水是生命之源,大家都要一起爱护它。不能先破坏后治理,那样成本太高。”
这份环保调研报告的撰写者全部是三水的小学生,这也是三水首份由小学生们完成的环保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有过程、有实事、有数据、有观点,真想不到是一份由小学生完成的报告。”三水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份环保调研报告“很有分量”。同时,他认为环保意识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因此小作家们对珠江母亲河调研十分有必要,很有意义。